高温下,微山湖现代渔业产业园的智慧养鱼车间里,南四湖渔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程学文正专注记录数据。这位从大连海洋大学毕业的硕士,已从“科研候鸟”转变为扎根微山的“水乡留鸟”。与他一同留下的,还有上海海洋大学与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联培的硕士研究生毛雷刚。他们的转变,揭示了微山县推动现代农渔强县的“心”密码——用一把“暖心钥匙”,打开人才心锁,以留人软实力激活发展硬支撑。
为破解“引才易留才难”的困境,微山县深知“留心”方能“留人”。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挂帅,带队叩响上海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顶尖学府和科研院所的大门,深化产学研合作,精心打造人才栖居新家园。在微山湖现代渔业产业园,1400平方米的现代化标准实验室、设施完备的拎包入住人才公寓,乃至配套的桑葚采摘园、观鸟亭,无不彰显着对科研人才细致入微的关怀。“学研条件越来越好,环境也越来越舒适”,成为人才扎根的坚实支撑。这份诚意,更体现在对科研的全力支持上。济宁籍博士后王哲,被家乡微山湖的生态禀赋和红色底蕴深深吸引,带领一支年轻的90后博士团队,已在湖区潜心钻研六年。当地政府为科研提供全方位便利,团队在微山湖湿地发现40多个纤毛虫原生动物新物种,填补了国际研究空白。“微山是个好地方,沟通融洽,支持有力”王哲感慨。当地政府提供的全方位便利,让团队心无旁骛地投入研究,这正是微山用暖心服务和科研沃土,将“过客”变为“归人”的生动写照。
精心搭建事业舞台,微山湖形成强大人才磁场。微山县成功汇聚了宋微波、桂建芳、陈松林、刘鹰四位院士及其顶尖团队,形成了“一湖四院士”人才格局,为微山渔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桂建芳院士团队推动异育银鲫“中科5号”年繁育苗种达1亿尾。陈松林院士团队成功突破乌鳢全雄育种技术,2024年繁育优质苗种220万尾,初步建立乌鳢家系152组,带动养殖户亩均增收超2000元。刘鹰院士领衔研发的AI养殖系统,在国内首个机器人管理的智慧渔业车间大显身手,实现对水质的精准监测、自动增氧投饵、残饵粪便的回收处理,人力成本降低50%,单方水体产量达到传统养殖模式的25倍。该基地年育苗能力高达50亿尾,是山东省最大的智慧渔业育种基地。院士工作站、科研成果转化基地、遗传育种工作室等高端科研平台的相继落地,正将微山湖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渔业硅谷”。
“科技小院”成为微山连接实验室与鱼塘的关键枢纽。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冯建彬带领研究生常驻“虾蟹科技小院”。他们白金年会官方入口天采集数据,夜晚为渔民答疑解惑,将课堂所学与生产实践紧密融合。这些小院各有专攻:“虾蟹小院”聚焦大闸蟹与青虾种质资源开发;“克氏原螯虾科技小院”专攻藕田综合种养技术,精准服务地方特色产业。为将科技普惠到千家万户,微山县构建了“创新创业服务中心+15处基层渔技驿站”的服务网络。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季相山教导在此实习的研究生:“推动实践与理论深度融合,只有深耕一线,才能更好地践行将论文写在广袤田野和火热车间里的理念。”渔业专家长期驻点,一对一推广“鱼虾蟹混养”“池塘微孔增氧”等高效生态养殖模式。智慧渔业大数据平台提供24小时在线监测和鱼病远程诊断服务,使科学养殖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