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厦门市海洋渔业应急综合演练在高崎闽台渔港举行,海上消防救援演练有序展开。
厦门日报讯(文/记者 王元晖 沈彦彦通讯员 徐胜图/记者 王火炎)28艘船艇如蓝色利剑列阵港区,凌空而起的救援无人机编队在天际划出弧线,智能救生船上的科技救生圈掠过浪尖……27日15时,2025年厦门市海洋渔业应急综合演练在高崎闽台渔港举行,20余家单位超300名参演人员投入演练,多种海上救援“神器”首次参演,全面检验厦门海洋渔业应对突发险情的能力。
今年6月是第24个全国“安全生产月”,围绕“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查找身边安全隐患”主题,本次演练聚焦实战,着眼提升渔港在救生、消防及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的应急能力。
本次演练由厦门市海洋发展局、福建省渔业互保协会主办,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承办。
演练开始前,举行了闽厦渔90288船先进事迹表彰仪式,一面“海上救援勇士船”的旗帜格外亮眼。今年2月,该船顶巨浪、冲火海,在茫茫大海勇救7名落水船员。
海洋渔业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厦门作为海湾型城市,面临着强风、巨浪、台风、大雾等海上风险的威胁,对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市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宇介绍,组织此次应急综合演练,是为了有效利用渔港设施与资源,进一步提升渔港救生、消防、应对突发事件等应急能力,尤其是提高各单位协同配合、有效防抗台风的能力,以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事故灾难,做到迅速有序地开展施救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希望通过演练,全面检验渔港应急反应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
当“海洋1号”双体执法艇引领28艘船艇劈波而来,涵盖专业执法艇、民间救援船、消防船等多类型装备的编队接受检阅,以“全要素协同”的阵容展现厦门海洋应急的立体力量。
从全国首创的大长臂“拆违船”到东海救助局厦门救助基地的“华英391”艇;从渔政执法装备到民间志愿船艇……20余家单位的数十艘船艇装备依次通过检阅区,消防车、急救车、全地形消防摩托车、无人机等装备也接连接受检阅。这些海上安全防线的关键拼图,共同构成“专业主导、社会协同”的应急装备矩阵,构筑守护海洋安全的海上应急“钢铁防线”。
在防台风演练中,首次邀请厦门市曙光救援队协同作战;海上救生演练环节,东海救助局厦门救助基地和厦门蓝天救援队担任主力军;油污处置演练通过无人机污染监测、船舶释放污油围挡和污油回收,高效启动海上防污染应急处置预案。
此次演练充分发挥“福渔救助志愿者联盟”作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补充的“蓝色救援力量”。这一模式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与联防联控,完善了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的海上应急处置机制。
演练现场,科技感扑面而来。3架无人机呼啸升空,实时传输渔港全景画面;全地形消防摩托车在狭窄码头穿梭,成为灭火“轻骑兵”;应急消防艇灵活机动,船型小巧却“火力”精准……这些“科技尖兵”勾勒出厦门海洋渔业应急的“智慧图景”。
在油污处置科目中,“B船机舱破损,燃油泄漏”的险情触发后,3架无人机立即升空勘察,实时回传的油污扩散画面在指挥大屏清晰显示。从发现到处置,整个流程不超过20分钟,油污回收率达95%以上。
“有人落水!”警报声划破渔港上空,蓝天救援队抵达现场,2个救生抛投器如炮弹般发射,300米外的气胀式救生圈瞬间在水面“绽放”。“这些装备让渔民从‘被救者’变身‘施救者’,构建起‘自救—互救—专业救援’的智慧链条。”福建省渔业互保协会第一书记叶建平表示,科技正成为渔民的“海上护身符”。
警报声中,闽厦渔866船主甲板腾起浓烟。厦渔消01号消防船两门水炮齐发,60米高的银色水龙如巨蟒扑向火源。摩托车队通过头盔对讲机与指挥中心实时连线,车斗泡沫罐随火情变化自动调节喷射比例,在渔船密集区织起一张智慧灭火网。
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党委书记、支队长翁桂孙表示,此次演练进一步检验了渔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完善了“平战结合”渔业安全应急体系,展示了海上渔业应急救援装备的最新成果。今后,他们将继续深化部门协作,拓展“政府+社会+科技”三位一体的应急救援模式,推动渔业安全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助力厦门实现“海洋强市”和“平安渔港”创建目标。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线)举报邮箱: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金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