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产为媒,智启未来,“东方渔人”行业人物风采系列周刊,特邀水产界领航者,共探行业脉搏,画发展新蓝图。与行业精英面对面,洞悉潮流,引领变革,上海渔博会邀您共鉴水产新纪元!
管华诗出生于 1939 年 8 月 28 日,山东省夏津县人。1964 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今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品加工专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药物与生物工程制品专家,任中国海洋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等。
20 世纪 60 年代参加“海藻提碘新工艺的工程化”研究工作;70 年代主持完成“海带提碘联产品 - 褐藻胶、甘露醇再利用”重大研究课题,研制成功“农业乳化剂”等新产品并投产;80 年代首创我国第一个现代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PSS);90 年代又相继成功研制了甘糖酯、海力特和降糖宁散等海洋新药和系列生物功能制品。
20世纪60年代,全国面临“碘危机”,管华诗参与海带提碘研究,成功开发新工艺并产业化。但提碘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褐藻胶和甘露醇成为新难题。1971年,他在烟台水产学校将男厕所改造为实验室,研发出石油破乳剂和农业乳化剂,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首个海洋药物PSS的诞生:1982年,管华诗团队以褐藻胶为基础研制胃肠双重造影硫酸钡制剂时,发现其分散剂可能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历时3年攻关,1985年成功研制藻酸双酯钠(PSS),成为我国首个海洋药物,对脑血栓、冠心病等疾病疗效显著,获国内外近20项大奖。此后,他带领团队开发甘糖脂、降糖宁散等新药及系列生物功能制品,建立海洋糖类药物研究体系,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研发模式。
办学理念:任中国海洋大学校长期间,提出“重特色、求质量,先做强、再做大”的发展策略,推动学校跻身“211工程”和“985工程”,并于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创建我国首个海洋药物本科专业,培养博士生、硕士生50余名,构建了海洋药物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
管华诗院士强调,渔业发展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同时注重生态平衡。他指出:“海洋资源的开发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现代渔业应依托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构建绿色生产体系。”例如,他提到基因编辑技术可优化鱼类抗病能力,减少养殖污染;物联网技术能实时监测渔业资源,避免过度捕捞。此外,他支持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生态循环养殖等模式,认为这些模式既能提高产量,又能修复水域生态。
针对远洋渔业,管华诗认为其是“蓝色粮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表示:“远洋渔业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国家资源安全的保障。需加强深海捕捞技术研发,拓展国际渔业合作。”他建议通过现代化渔船装备升级(如智能导航系统、节能技术)提升捕捞效率,同时呼吁完善远洋渔业政策法规,保护公海资源可持续利用。
管华诗特别关注渔业产业链的延伸。他提到:“渔业与休闲旅游、健康产业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例如,休闲垂钓、海洋牧场体验不仅能创造经济价值,还能增强公众的海洋保护意识。”对于电商和新零售模式,他认为需完善冷链物流和标准化体系,推动优质水产品直达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损耗。
在2025年第九届中国国际水产科技大会的寄语中,管华诗提出:“水产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跨界融合。未来应聚焦智慧渔业、深海养殖装备、水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他举例称,AI技术可优化养殖环境监测,区块链能提升水产品溯源透明度。
管华诗说,“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空间,也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盛衰休戚相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不仅是对实验室的激励,对海洋界、科技界来说,都是一个莫大的鼓舞。我能够体会到总书记深沉的海洋情怀,我们一定不会辜负总书记的期望,为实现中国人共同的海洋梦想而奋斗。”
泛华集团与丝路金桥国际合作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携手布局“一带一路”海外发展新高地
世界环境日 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站揭牌,司法与科研携手守护蓝色家园!
喜讯 泛华集团王政院长作品荣获美国TITAN设计大奖金奖、罗马设计大奖金奖、纽约建筑设计大奖可持续和绿色建筑技术创新奖
好当家作为唯一一家企业代表 受邀参加农业农村部座谈会 研究谋划“十五五”时期水产种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