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智能航行系统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基于深度智能的沉浸式影像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精细表征与电特性实验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在不久前召开的青岛市科技创新大会上,青岛蓝谷区域内单位获得五项科技奖项,在智能船舶、沉浸式影像、海洋水合物探测等前沿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
这些引领性科创成果,只是蓝谷依托“国字号”涉海科研机构和高端人才集聚优势,逐梦“深蓝”激起的一朵“浪花”。
长期以来,海洋科创一直是青岛蓝谷的一张“王牌”。而如何打好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的“牌局”,则是其破题起势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青岛蓝谷立足“3+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布局四大千亩产业园,加速新兴产业集聚,推进传统产业升级与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海洋科学城”拔节生长。
当前,青岛正全力打造“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塑造海洋经济发展新优势。作为“双核”引领之一的青岛蓝谷,正以海洋科技“高峰”擎起产业发展“高地”,助力青岛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特色化、高端化、集群化、智慧化发展,推动海洋经济从“蔚蓝”迈向“深蓝”。
科技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经略海洋、向海图强,青岛蓝谷就要充分发挥海洋科创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智慧航海(青岛)科技有限公司的船舶运营中心,全球首艘自主航行集装箱商船“智飞”号的实时动态清晰呈现于大屏幕上。“‘智飞’号集高级辅助驾驶、自主避碰、自动靠离泊等功能于一体,实现了我国船舶自动驾驶领域‘从0到1’的系统突破。”日前,智慧航海(青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姜雨函向记者介绍。
“智飞”号是全球首艘自主航行集装箱商船,实现了我国船舶自动驾驶领域“从0到1”的系统突破。
从近期公布的2024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奖,足以看出青岛蓝谷海洋科技的“含金量”:“基于深度智能的沉浸式影像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突破了多视角视频交互、多视点视频高质量成像、自由视角目标跟踪等系列核心技术,形成沉浸媒体产业示范项目达亿级规模;“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精细表征与电特性实验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在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勘查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截至目前,青岛蓝谷区域单位已累计获国家、省、市科学技术奖96项,省级以上奖项占比超过60%。其中,深海影像探测关键技术装备与应用、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生命特征与生态适应、深海极端环境光学探测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等项目,在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的同时,有力推动了海洋科技创新,并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事实上,原创性成果比重偏小、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不足等问题,一直是限制青岛市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所在。近年来,青岛蓝谷作为向海图强的前沿阵地,依托崂山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山东大学等“国字号”科研机构、高校院所50余家,金年会官网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400余人等科创资源集聚优势,正在不断强化源头创新能力,金年会官网集中攻关海洋领域关键技术,塑强科技引领力。
青岛蓝谷引进培育各类创新平台110余个,其中省部级以上的达到一半。依托高水平创新平台,搭建了深远海科考船队、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等公共研发平台,在技术装备、信息技术等海洋重点学科方向和关键领域基本形成全覆盖。
在科研平台集群驱动下,一系列原创性、自主性科技成果在蓝谷竞相涌现:我国第一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调查范围已覆盖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等海域;“海燕”水下滑翔机突破万米深潜世界纪录,引领深海科技自主创新;青岛森科特智能仪器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深远海网箱智能化作业系统、水下智能清洗机器人,打破关键技术的国外垄断,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这片蓝色沃土上涌现的创新成果,显著提升了海洋科技的引领示范效应,持续拓展着经略海洋的深度与广度。
“AI软件如何赋能科研成果转化”“如何调整研究方向以更好契合市场需求”……在青岛蓝谷一场“要素融通AI赋能 政服益企活动”科创荟活动中,大工(青岛)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庞大宇演示的AI科技成果转化工具引发热议,在场的科研院所专家、企业家等纷纷就成果转化难题展开探讨。
自发起以来,“科创荟”品牌活动已累计举办上百场,通过打造“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生态,畅通技术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渠道。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推动成果高质高效转化,助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当前,青岛蓝谷正处于从科研优势向产业胜势转化的重要阶段,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尽快落地生根、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无疑是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
“青岛蓝谷深化平台主导作用,推进国家唯一的海洋领域技术转移平台——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实体化运作、市场化运营,上接高校科研院所,中连各类基金和成果转化基地,外接行业重点企业,形成‘平台+资本+基地+专业化服务’全方位、多层次成果转化机制。”青岛蓝谷管理局科技创新和投资促进部部长刘玉龙表示,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与山东大学、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等重点院所合作,共同探索筛选“高价值”成果,通过基金跟投、产业招商中心跟进服务、载体空间定制化打造,形成全链条推动“高价值”成果产业化落地的成果转化路径。
多措并举之下,科研院所和企业创新火花四溅——川大青岛院孵化公司超过15家,其中川青院新材料公司已上规,累计产值超过2亿元;大工青岛研究院孵化的蓝光晶科公司已上规,累计纳税600余万元;天大青岛院与海尔、海信,武汉理工青岛院与山东省港口集团等企业建立联合创新中心,技术合作逐步升级……
更多高水平、高质量的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成果,正从青岛蓝谷的科研院所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今年4月,由青岛国信集团投资建设的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交付运营。作为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的升级版,该船以“船载舱养”模式开展大黄鱼、鲑鳟鱼、黄条鰤等名优鱼种养殖,设计年产高品质鱼类约3600吨。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青岛蓝谷,包括智慧渔业项目在内的13个项目入选青岛市2025年海洋领域重点项目,另有3个项目入选2025年第一批山东省海洋服务业重点项目拟支持名单。
作为青岛市重点打造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青岛蓝谷立足科技创新优势,确立了以海洋高技术服务、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三大新兴产业为主导,以海洋文旅、涉海总部经济两大特色产业为支撑的“3+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在此基础上,青岛蓝谷重点布局海洋信息、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海洋新能源四个千亩级专业产业园区,围绕持续改造提升海洋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海洋未来产业,加速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
在海尔新能源产业互联网生态园内,海尔新能源智慧能源控制器项目主体结构已封顶,其他施工正加速推进。待正式投用后,将打造全国标杆级低碳示范基地,推动海洋科技创新与绿色能源产业深度融合。
该园区正是青岛蓝谷四大千亩产业园的重要项目之一。以四大千亩产业园为载体,青岛蓝谷积极推动海洋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新材料等产业集聚。
此外,加码未来产业——抢先布局深海开发和海洋信息产业。在青岛蓝谷,青岛国实建成的全国首个海洋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已带动产业上下游产值5亿元以上,研发的“海悟”大模型一年多来实现相关销售额超5500万元。依托国实集团、超算资源、景悦科技等“链主”企业,青岛蓝谷正着力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等关联项目集聚,打造海洋特色超算聚集地。
未来,青岛蓝谷将继续锚定“海洋科学城”目标,围绕“3+2”产业发展方向,加大对头部企业和龙头项目的靶向招引力度,依托“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配套企业加速集聚。同时持续紧盯重点行业、重点指标、重点领域,全力争取提速扩量,聚力构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生态。
依海而生,向海图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成果转化为路径,以产业集聚为基石,青岛蓝谷正全速驶向海洋经济发展的“深蓝”航道。(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窦衍凤 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