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病害频发等多重绞索下,传统的水产养殖模式来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在这样的背景下,渔业设施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RAS)作为一种现代化、可持续的养殖模式应运而生。其破解资源约束、环境压力、病害防控等的核心引擎正是水处理设备系统。当前,这一市场正经历从初步探索到智能化、绿色化全面升级的关键蜕变。
我国水产养殖仍以传统池塘模式为主导,工厂化养殖整体占比不足2%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24年,全国水产养殖产量达6060.03万吨。同期,我国工厂化(海淡水)养殖水体已突破1亿立方米,年产量超过100万吨,主要养殖南美白对虾、大菱鲆、石斑鱼、加州鲈、鳜鱼等高附加值品种。工厂化养殖产量不足全国水产养殖产量的2%,设施化水平仍然较低。
且当前水产养殖面临资源约束、环境压力、病害防控等问题,同时整体养殖面积减少、高品质水产品供给不足。2024年,全国水产养殖面积7567.88千公顷,同比下降0.74%。更进一步的凸显渔业设施化的重要性。《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提出建设以生态健康养殖为主的现代设施渔业,到2030年,设施渔业养殖水产品产量占比达到60%,在内陆和沿海水城滩涂养殖优势区,工厂化集约化设施渔业养殖项目152个。
1 亿立方米,其中,采用循环水养殖模式的企业已超过 1500 家,然而相关水体仅占工厂化养殖总水体的 5% (约 500 万立方米)。
我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历经技术引进(如挪威RAS系统)、本土化改进(如生物絮团技术)等阶段,至2020年后进入产业化快速发展期,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在中国北方地区快速扩张,如山东日照、潍坊、东营、滨州以及河北、辽宁等环渤海地区。
历经数十年发展,水处理设备国产化取得显著进步,核心单元如微滤机、生物滤池等性能接近国际水平,然而,整体上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和不匹配的问题。其市场格局呈现“小而散”特征,能提供成熟、稳定、兼容性好的成套系统集成的国产厂商屈指可数,多数企业依赖仿制,导致设备稳定性、兼容性不足,故障率高。而高投入的建设成本和高能耗依然成为阻碍技术普及、尤其是中小养殖户参与的主要门槛。据业界数据估计,1000㎡标准化车间的建设成本大约处于120-150万元,运行能耗相较于传统土塘养殖高出6倍。
高昂的能耗和环保压力驱动设备向节能化与资源化方向突破。一方面,新能源应用(如光伏棚顶发电驱动系统,大幅降低能耗)及工艺革新(如地热/水源热泵恒温技术、高效炫流曝气膜生物反应器等)显著降低运行成本和初期投资。
破解管理和效率难题的关键在于智能化升级。5G、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技术正深度融入新一代RAS系统:手机APP实现水环境参数(水温、溶氧、pH等)的远程实时监控与调控;AI图像识别技术分析鱼群、虾蟹等行为活动,精准判断摄食状态并自动调整投饵量,实现饲料精准投喂;基于水质历史数据的大模型提前预测病害风险,使病害防控由被动变主动,真正迈向“无人化”、“数据驱动”的精准渔业管理。
这并非耸人听闻,广东鱼易水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的“渔军师渔易”品牌,致力于实现传统水产养殖行业向高质量、持续性、智能智慧方向发展。目前能够提供全套的智慧水产养殖解决方案,如遥控节能调速增氧机可根据水体溶氧状态自动调节转速档位,且可自动报警避免养殖事故,最高节省35%以上的电量;AI智能虾罾,手机一键操作,代替传统人工提罾看虾,通过大数据算法精准捕捉对虾进食、生长速度、肠道健康度等养殖数据;同时包括太阳能全自动水质监测仪、5G极光智能养殖机顶盒、黑光智能摄像头、智慧管理系统等。
当前,我国水产养殖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面对资源短缺、环境压力与病害防控的重重挑战,工厂化循环水养殖(RAS)以节水节地、可控环境、零污染排放的核心优势,成为破局的核心引擎。尽管当前循环水养殖水体仅占工厂化总量的5%,且设备集成与成本控制仍是痛点,但智能化与绿色化技术正加速突破枷锁:物联网实时监控水质、AI精准投喂、大数据预测病害的应用,让“无人化车间”从愿景走向现实;而政策目标(2030年设施渔业占比60%)与市场潜力(千亿级设备升级空间)更将驱动行业从“小而散”迈向标准化、规模化、高效益的新纪元。这场以技术为矛、以可持续为盾的养殖革命,不仅将重塑中国水产的产业版图,更将为全球渔业提供绿色转型的“中国方案”。
在全球水产养殖业面临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及病害频发等挑战的背景下,工厂化循环水养殖(RAS)凭借其高效节水、环境可控、高密度高产等优势,正成为我国水产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方向。
“新质生产力,养殖新基建”,首届中国循环水养殖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工厂化养虾大会将于9月17-18日在山东日照举行,诚挚邀请业界同仁积极参与,深入探讨节能降耗、全产业链协同及工厂化升级等关键问题,携手推动我国工厂化养殖与循环水养殖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