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年会|金年会股份有限公司·jinnian(金字招牌)诚信至上

海鱼陆养解锁四季鲜景银川——盐碱滩上唱渔歌-金年会股份有限公司

155-2924-2867

金年会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 16年专注渔业养殖 | 年产8000吨优质水产品 | 山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服务热线:155-2924-2867
企业动态 分类
海鱼陆养解锁四季鲜景银川——盐碱滩上唱渔歌发布日期:2025-08-19 浏览次数:

  

海鱼陆养解锁四季鲜景银川——盐碱滩上唱渔歌

  在贺兰县立岗镇兰丰村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企业以循环水利用、远程智能调控等先进技术为核心引擎,不仅让闲置资源“活”了起来,更转化为渔业绿色发展的强劲动能。

  养殖基地里,一排排整齐的养殖棚在视野中铺展开来。塘中,打氧机正不知疲倦地运转着,细密的水花被不断激起,在阳光下漾开粼粼波光。下笼、撒料、收笼……养殖户们娴熟地穿梭在塘边,随着收笼的动作,一只只通体透亮的对虾浮现眼前。

  南美白对虾作为高经济价值的水产品,对养殖水质、水温等条件有着严苛要求,传统海水养殖模式难以在陆地区域复制推广。为突破这一局限,该基地创新采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通过恒温调控、生物过滤等科技手段精准模拟海洋生态环境。养殖池内的水体经多层净化处理后可循环利用,较传统模式节水90%以上,真正实现“以水养虾、守护生态”的良性循环。与此同时,企业应用生物过滤技术,大幅减轻了环境承载压力,不仅实现对虾的高密度养殖,还缩短养殖周期,显著提升养殖效益。

  “今年咱们基地引入智慧化设备,工作人员在手机上就能调控增氧机、水质监测仪等设备,实时查看各项养殖数据。一旦数据出现异常偏高的情况,手机会立即向工作人员发出提示。”宁夏渔掌门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吴英平介绍道。

  同样在内陆养出“海滋味”的还有宁夏航拓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该企业在永宁县望洪镇增岗村建起渔业养殖基地,通过创新运用先进的尾水综合治理系统与人工淡化技术,不仅让养殖尾水实现循环净化,更让原本适应海水环境的南美白对虾,成功在西北内陆的淡水中“安家落户”,真正达成了“零抗生素、零激素”的生态养殖目标。

  “今年,我们基地养殖的南美白对虾成功入选2025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这为基地未来的发展筑牢了根基。”企业负责人冯文静介绍,该基地依托科学的养殖技术培育出南美白对虾,在蛋白质、磷、亚油酸、DHA等关键营养指标上,均大幅优于普通虾类。科技为笔,创新为墨,“四季有虾”的图景正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塘头。

  宁夏凯弘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在银川试验养殖南美白对虾已有4年。企业负责人黄凯介绍,每年引进虾苗后,须先经调水淡化、标粗培育,让其快速适应西北盐碱地环境。而这一过程复杂且精细:既要改善水质底质、调控水色,又要科学换水、调节盐度,还要稳定pH值、控制透明度、提高溶氧量,更得应对天气变化带来的应激反应。

  “虾苗刚来时只有几毫米,得时刻盯着亚硝酸盐、氨氮等指标,及时调整。”黄凯介绍,经过多年摸索,企业已掌握了一套成熟的养殖技术,“我们培育的虾苗不仅能供应自有基地,同时还能供应周边养殖户。”8月正是本地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上市旺季,宁夏凯弘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每日的出货量约为250公斤,由于肉质紧实、口感偏甜,十分受市场青睐。

  为攻克海鱼陆养及特色养殖技术难题,银川多年来积极深化与科研院校的技术交流合作,先后与清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宁波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宁德师范学院等高校,以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所属黄海、海洋、东海、珠江、长江等水产研究所和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在技术创新领域,银川市硕果累累:例如应用光催化、复合固化微生物技术研发的内循环水养殖设备,实现工厂化养虾全程不换水、不施药、尾水零排放;推行生物絮团养虾技术,破解了南美白对虾设施化养殖水质不稳定等问题,单位立方水体产量达20斤以上、效益增加25%、节水30%;大口黑鲈种苗成活率达90%,远高于全国苗种繁育水平的40%;人工配合饲料驯化培育鳜鱼苗种技术取得突破,苗种运输成活率99%,养殖成活率60%,成活率高于20%的全国水平。

  位于贺兰县洪广镇高荣村的宁夏新明润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市渔业龙头企业,多年来不断试验示范新技术、新装备,引领带动当地渔业发展。走进企业的养殖车间,只见养殖池旁边安置了多套光催化水处理设备。这是由企业与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历时7年研发而成,该设备在残渣过滤、有益菌分解等环节,借助先进技术提升水处理效果,可以使鱼虾长速更快、抗病能力更强、饲料转化率也更高,有力提升鱼虾品质和产量。企业负责人王旭军说:“在新设备的加持下,企业在引进新品种、提升成活率和产量等方面,就有了充足的信心。”

  近年来,银川在持续推广南美白对虾养殖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渔业结构调整,通过科技赋能、模式创新与品牌培育多管齐下,成功实现部分海水品种的陆基养殖突破,聚焦河蟹、鲈鱼、鳜鱼等特色名优水产品养殖,着力构建多元化、高品质的水产品供给体系,为内陆地区渔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新路径。

  近日,走进兴庆区通贵乡王家洼子渔场,新落成的塞上黄河大闸蟹生态养殖基地格外引人注目。这片占地1314亩的基地上,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这个总投资达5228万元的项目,正着力打造高标准养殖池塘、现代化分拣车间与专业化冬储大棚,目前各项建设已初见成效。近日,基地首批育成的大闸蟹即将迎来上市时刻,更值得关注的是,该基地今年已被农业农村部选定为“阳澄湖1号”中华绒螯蟹的首个示范基地——这一认定,标志着银川河蟹养殖业正式迈入标准化、规范化的“国标时代”。

  “我们要让黄河水养出比肩阳澄湖的优质大闸蟹。”基地负责人张婷是最早在银川养殖大闸蟹的探路者之一。在她看来,黄河水养出的螃蟹口感更甜,肉质更鲜美,每年企业养殖的大闸蟹都供不应求,从侧面印证了本地市场对大闸蟹、南美白对虾等名优特新品种的需求旺盛。

  同样看好大闸蟹养殖产业的还有宁夏海迪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化海迪,今年他养殖的“长江1号”大闸蟹已陆续成熟面市。“当地的气候环境特别适合螃蟹生长,养出的蟹肉鲜甜细嫩,膏黄饱满。目前基地亩产可以达到150公斤,每公斤价格约160元,效益十分可观!”化海迪介绍,基地现有17个塘口,养殖面积300亩,全年产量预计达4万公斤。

  目前在河蟹养殖技术上,银川主要依托中国水产科学院、上海水产研究所、金年会官网自治区水产站等技术支撑,现已引进“江海21号”“诺亚1号”等4个河蟹品种。市农业农村局针对银川市地区气候地理条件,进行不同密度、盐度、模式示范推广,并引导养殖户开展本地苗种繁育研究,目前河蟹苗种自给率达到22%。

  今年7月7日,在第一届中国西部虾蟹产业发展大会暨兴庆区首届虾蟹美食节上,“塞上黄河大闸蟹”区域公用品牌正式发布,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的市场影响力。为确保水产品的质量,我市还制定了严格统一的养殖生产标准和准入门槛,有力推动了渔业产业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截至目前,我市已发布了河蟹、南美白对虾、银川鲤鱼、大口黑鲈4项地方养殖标准,黄河甲鱼等4个水产品种被国家评为名特优新农产品,构建了银川地区河蟹苗种养殖模式。此外,我市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联合开展的“西北内陆盐碱地特色水产养殖技术集成和以渔降盐改碱模式”研究试验示范也成效斐然,“海鲜”年产量达1588吨,位居西北前列。

  在距离海岸线千里之遥的银川,一场“海鱼陆养”创新实践正打破地理桎梏,让原本依赖海水环境生长的南美白对虾、大黄鱼、三文鱼、青蟹等名优特新品种,在西北盐碱滩上安然栖息、自在生长,不仅为银川市民餐桌带来四季“鲜”味儿,也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开辟了新路径。

  南美白对虾在银川“安家落户”,其背后是我市创新开展“海鱼陆养”特色养殖实践。近年来,银川依托农业资源禀赋,将渔业以结构优化调整作为发展主线,积极推动水产养殖品种的多元化发展。

  “以前银川主要养殖鲫鱼、鲤鱼、花鲢等传统鱼类,经济效益低下,渔民积极性不高。”贺兰县渔业科技特派员王旭军介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宗淡水鱼市场需求下降,加之产品品质难以提升,使得传统品种的利润空间不断萎缩。

  为此,银川聚焦“常规品种提质增效,名优品种扩量增收”的目标,主推“2+3”养殖品种模式,即主要推广鲤鱼、草鱼2个常规品种和斑点叉尾鮰、大口黑鲈、虾(蟹)3个名优品种,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其他名优品种。

  经过持续引进试验,银川渔业养殖品种从初期单一鲤鱼养殖,逐步拓展到现在的52个养殖品种的丰富格局。鳜鱼、南美白对虾、黄河大闸蟹、斑节对虾、罗氏沼虾、青虾、小龙虾、三文鱼、黄河甲鱼、青蟹等一批名优特产相继落户银川,优新品种比重不断提高,常规品种与名优品种养殖比例从过去的9∶1调整为7∶3,为渔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我市名优品种主要以设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为主,目前银川市设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达到59万平方米,占全区62%;大口黑鲈年产量717吨,年产值4500万元;南美白对虾年产量258吨,年产值超2000万元;河蟹年产量1069吨,年产值近2.3亿元,也是我市继鲤鱼、草鱼之后第三个产值过亿元的品种,为盐碱地的“价值重生”写下生动注脚。

  在养殖名优特新品种、拓展渔业附加值的基础上,银川以保障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持续优化养殖空间布局,大力推行循环水健康养殖模式,并对池塘养殖尾水进行科学治理。全市通过综合应用“三池两坝”、养殖池塘底排污、多营养层级立体养殖等先进技术与模式,同步改造生态沟渠、生态塘、潜流湿地等尾水处理设施,目前已完成4.1万亩标准化池塘改造,年节约用水量约280万立方米,实现了渔业养殖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

  “未来将持续深化‘海鱼陆养’实践,全力打造内陆渔业高质量发展样板,进一步提高盐碱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在贫瘠的盐碱地上培育出更多的美味海鲜,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