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渭南市合阳县,了解到当地凭借渔业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突出表现,接连获得了“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全国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等国家级荣誉,成为黄河流域渔业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共进的典范。
合阳县地处关中盆地东北部的黄河西岸,拥有15.7万亩黄河滩涂资源,是陕西省主要的水产良种繁育基地。近年来,当地深入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秉持“科学规划、政策引领、创新驱动、三产融合、惠民增收、生态优先”理念,推动渔业产业实现了系统性升级。
科学规划与结构优化夯实产业根基。合阳县科学划定“养殖核心区、加工物流区、休闲体验区、研发创新区”四大功能板块,在洽川镇、王村镇打造了生态养殖核心区,推广陆基圆桶循环水养殖和大水面“人放天养”模式,并同步规划了加工物流与冷链设施,在沿黄公路布局了休闲渔业带,还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建设了研发创新区。在品种与模式创新方面,合阳县降低了传统“四大家鱼”的养殖比例,引进了澳洲龙虾等12个名优品种;“洽川乌鳢”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上莲下渔”等6种综合种养模式得到广泛应用;美人鱼合作社380亩养殖基地实现了“荷花观赏+鱼虾养殖”复合收益,每年亩均增收3600元。目前,全县养殖水面达2.7万亩,年产水产品3.12万吨,渔业综合产值达5.98亿元,成为陕西省渔业重点县和全国商品鱼基地县。
政策与科技双轮驱动激活动能。在政策层面,合阳县出台了《渔业高质量发展五年规划(2023-2027)》,安排专项财政资金支持设施改造项目,协调150亩建设用地用于渔业加工园区建设;与陕西水投集团合作建设了地热水集中供应站,解决渔业冬季保温难题,能耗成本降低35%;开发渔业统计填报系统,实现了生产数据“全域覆盖——全面统计——重点监测”的闭环管理。在科技赋能方面,合阳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建黄河生态渔业研究院,开展盐碱地养殖品种筛选等12项课题研究,并通过“乳酸菌调控水质”技术稳定养殖水体pH值,提升了鱼类的成活率。智慧渔业建设成效显著,无人机遥感、物联网水质传感器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数字渔业示范基地饲料利用率提高了20%。品牌建设同步推进,该县以“洽川乌鳢”为核心开发了3大系列产品,培育了8个企业品牌,并设立了美食体验中心。
三产融合与惠民增收拓宽价值空间。合阳县加快黄河流域休闲渔业示范带建设,以陕西黄河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打造了观光和垂钓综合项目,百良镇岔峪村推出的“稻田蟹+民宿”模式成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在产业链延伸上,该县建设了水产品集散中心和交易市场,新增南美白对虾深加工生产线条,并在兰州、西安等地设立4家直销店,构建了“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联农带农机制持续深化,美人鱼合作社、长德农业等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增收,全县渔业从业人口达3000人,年培训渔民200人次,渔业成为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支撑。该县还建立了应急救援机制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确保水产品抽检合格率达100%。
生态优先筑牢可持续发展根基。合阳县建立了三级责任体系和8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出台了《渔业资源保护联合执法办法》,通过“以渔控草、以渔净水”模式,使水质从郁类提升至芋类。该县严格落实禁渔期制度,划定了41公里的禁渔区,组建30人的护渔队开展常态化巡查,通过“渔政亮剑”行动”保护渔业资源。在生态治理上,该县采用多重处理工艺和生态沟渠模式,建立了尾水排放监测体系,实现了规模养殖场尾水治理全覆盖,形成了渔业发展与生态改善的良性循环。
下一步,合阳县将持续深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智慧渔业为抓手,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并发展特色水产品,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