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东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标定前行航向,安排部署4个方面重点任务,释放出经略海洋、向海图强,加快建设海洋强市的强烈信号。会议围绕推动海洋经济全面升级展开深入研讨,其中海洋食业作为传统优势领域,在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中被赋予关键角色,有望成为推动东营向海洋强市迈进的重要力量。
从当前形势看,海洋是资源富集的宝库、科技创新的主要战场、连接五洲的贸易通道、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世界经济体加速向海洋布局,围绕海洋的竞争博弈不断加剧,全球海洋形势正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从发展前景看,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81万亿元,同比增长5.9%、6.1%,均高于GDP增速,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新动能、新产业加速涌现。
秉持生态优先、陆海统筹理念,东营持续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任务基本完成,黄河口东营段、渤海黄河口湾区获评全国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生态品牌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成为吸引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强力磁石。
东营港10万吨级航道、4个10万吨级油品液化品码头、首个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用,25万吨级单点系泊码头加速推进,东营市向着亿吨深水大港目标稳步迈进。海洋化工产业形成盐卤资源利用-中间产品生产-后续产品深加工完整产业链,21家上下游企业紧密联动、协同发展。2024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200亿元,同比增长7.1%,增速居山东省第一位,海洋经济已然成为拉动东营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推动产业升级的有效引擎。
大会提出,从东营市最有条件、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领域和环节入手,高质量、高标准推进海洋强市建设。
一是做足生态文章,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加大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深入推进海洋污染综合治理,全力打造世界陆海统筹型自然保护地典范,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筑牢生态根基。
二是抓好吃饭的家伙,聚焦巩固基础优势,持续推进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现代海洋渔业提质增效、海洋油气业稳产增产、海洋化工业补链强链,让海洋传统产业竞争力更强、活力更足。
三是找准新的增长点,聚焦培育壮大新动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重点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培育海洋新兴服务业,前瞻布局海洋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抢占海洋经济发展新高地。
四是强化基础保障,聚焦特色港口攻坚,加速亿吨深水大港建设,拓展港口功能布局,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加快打造黄河流域重要出海口和区域航运中心,更好发挥港口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
东营市拥有463公里海岸线和广袤近岸海域,为海洋食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全市持续推进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海洋食业在养殖、加工、品牌建设等多方面成果斐然。黄河口大闸蟹作为东营海洋食业的金字招牌,精养面积达7万亩,年产量7000吨,产值10亿元。其凭借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的独特品质,四次蝉联中国十大名蟹,品牌价值达31.93亿元,还成功获得5个国家地区出口资质,远销海外。此外,对虾、浅海贝类、海参等特色水产品同样成绩亮眼。对虾养殖规模庞大,池塘养殖面积42万亩、工厂化养殖面积135万平方米,年产量占全省1/4,产值达30亿元,河口区新户镇获评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对虾);浅海贝类底播增殖面积87万亩,年产量30.9万吨,产值30亿元;海参池塘养殖面积17万亩,年产鲜参1.1万吨,产值15亿元,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单片海参滩涂养殖区和全国第三大池养海参基地。
在推动海洋食业发展进程中,东营积极探索创新养殖模式,大力发展智慧渔业。利津县刁口乡的通威南美白对虾智慧化养殖及示范推广基地,通过安装各类传感器、控制器,实现虾池养殖远程智能监测管理,为虾打造智慧池、装上智慧脑。正大万吨大虾产业链项目建成无人养殖车间,创新三段式立体养殖模式,亩产大幅提升,是传统工厂化养殖的两倍。同时,东营注重养殖尾水处理,推广循环水、生物絮团等节水技术,如东营通威渔业有限公司打造国内最大单体循环水养殖基地,不仅降低养殖尾水排放,还推进工厂化对虾养殖与光伏新能源结合,提升产业附加值。
海洋食业的加工环节同样迎来新机遇。东营市水产品加工产品涵盖虾皮、脆虾、蟹黄酱等多品类,包含冰鲜、干鲜、即食、休闲等多种形式,凭借过硬产品质量和优质服务在市场站稳脚跟。
未来,东营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海洋食业的支持力度。持续推进渔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海洋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建设与市场开拓,提升东营海洋食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强化科技赋能,推动海洋食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迈进,为海洋强市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助力东营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赛道上跑出加速度。(记者 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