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细化实化“五增”重点——
盛夏时节,漫步于浦城县莲塘镇山桥村,绵延的青山与连片的农田融为一体,花园凉亭与文化墙相映成趣,房前屋后洁净整齐,孩子们在门前嬉笑玩耍,老人们坐在一起闲谈,构成一幅村、景、人和谐相融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乡村要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近年来,山桥村依托毗邻县城、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农业,推动城乡融合,深挖历史文化,用浓浓“乡愁”让农村“靓”了起来。
山桥村的转变,正是南平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细化实化“五增”重点,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缩影。
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农村人居环境面貌改善,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的美丽乡村建设,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迭代升级,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南平一直在迈步向前。
邵武市大埠岗镇,这个被《中国国家地理》安利的樱花小镇,藏着梦幻的春日列车、充满风土人情的“四海一家”大埠舫、极具文化底蕴的樵川童绣堂、花费一分钱便可观阅各式各样书籍的一分钱读书社、充满趣味与活力的新民部落老粮站酒吧……
近年来,大埠岗镇深学活用“千万工程”经验,按照同济大学杨贵庆教授团队“文化定桩”工作法,明确新时代“大埠文化,四海一家”发展定位,通过积极引入民营企业家和乡贤力量,广泛开展闽台乡建乡创样板县创建和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保护重点提升工作,精心打造五“古”丰登、“四村八里”精品文旅项目,让古韵与活力交织。
“千万工程”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深度重视与全面推动。五级书记共同抓乡村振兴,不应仅停留在口头承诺上,更应以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内容为导向,付诸具体行动。
为此,南平市坚持把乡村振兴工作放在整个县域发展中来统筹考虑,制定以县域为重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细化实施年度乡村振兴十大行动,建立任务清单、进度跟踪、督查通报、年度报告等制度,推进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城乡融合发展引领推进乡村振兴。
——建立乡村建设“1+1”推进机制,县(市、区)党政主官每人分别牵头抓1个和美乡村精品村、1条和美乡村示范带,谋划推进项目774个,总投资达184.2亿元,5个和美乡村建设村成功入选第一批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抓实“一规划一导则一方向一机制”“四个一”举措,落实好共规、共建、共管、共享“四共”要求,邀请同济大学杨贵庆教授团队编制完成《南平市和美乡村建设风貌导则纲要》,指导10个县(市、区)编制完成《县域乡村振兴规划》《和美乡村建设导则》。
——按照宜并则并、宜撤则撤原则,确定30个乡镇69个村作为优化整合对象,完成村庄建制优化整合39个,其中撤并村22个。如邵武市出台实施意见,聚焦“村要怎么选”“群众工作怎么做”“机构怎么设”“新村怎么管”“政策怎么给”,扎实开展村庄优化整合工作。
方向明,则力量聚;定位准,则发展兴。2024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8;今年一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1%、居全省第二。
走进澄源乡前山村楼下自然村的龙须菜种植基地内,只见数名村民忙着采摘龙须菜,随后送到不远处的巨峰农产品合作社的包装车间内进行包装,放入冷库后等待发货。
“澄源乡种植的高山蔬菜口感好,深受市场欢迎。我们今年试种了25亩龙须菜,主要销往广州、上海等地。目前,市场售价每斤约5元,预计今年便可收回种植成本。”巨峰农产品合作社负责人许清灶介绍。
今年初,政和县提出建设“共富农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澄源乡发挥振兴乡村发展有限公司作用,整合多方资源,依托巨峰农产品合作社发展智慧农业,建设“共富农场”,构建“合作社+农户”协同机制,带动农户增收。
澄源乡的做法是南平市立足实际,做好“土特产”,唱响“共富曲”的生动实践。
产业振兴是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南平,八山一水一分田,独特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决定了南平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
——做强主导产业。南平市深入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推动“五个一”等生态优势产业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制定《南平市高质量推进“三茶”统筹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金年会股份有限公司引进茶产业链项目33个、总投资53.92亿元;以光泽、浦城、政和为实施主体的福建肉鸡产业集群入选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竹材三级加工体系,建成竹材分解点24个、初级加工小微园19个、精深加工园4个;发布《南平市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水资源白皮书》,建设1500亩武夷新区水产业专业园。
——做大优势产业。进一步强化科技赋能,以工业化的理念、产业化的思维培育打造优势产业:打造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绘制8个重点产业创新链图谱,推动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建设;制定《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闽北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运用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的技术成果,推动农产品加工专业园区建设,帮助企业策划生成科技创新项目26个,实现行业投融资23.7亿元。
——做精潜力产业。深挖小众类、多样性特色潜力产业,提升“土特产”附加值和知名度。延平区推出百合干、百合粉等系列精深加工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浦城县以“福九味”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为抓手,编制发布《浦城薏米白皮书》,加强薏米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松溪县建成百年蔗标准化糖厂、雍百年酒业并投产,实现亿元产值。
——做优乡愁产业。聚焦全域旅游,加强乡愁产业培育,打造“后备箱”经济。各县(市、区)党政主官分别牵头主抓1个乡愁产业,制定产业发展方案,推出浦城黄毕洋酸菜等一系列乡愁产品。
来到顺昌县双溪街道下沙村,柏油路宽敞通畅、院落干净整洁,畲族文化彩色墙绘与周边绿水青山相映成趣……
作为福建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村,下沙村深学“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发展旅游配套业态,唤来“新乡人”,唤回“归乡人”,唤醒“原乡人”,掀起了“最炫民族风”。
在“三乡人”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下沙村公共设施逐步完善,乡村文明特色鲜明,产业经济逐步壮大,村民持续稳步增收,为乡村振兴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乡村美不美,事关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建设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金年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项综合性工程。乡村也是人们心中最美的“诗和远方”,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充分彰显了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望。
为此,南平市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将城市体检的理念推广运用到乡村,全面查找、精准研判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短板弱项,强化分类指导,按照轻重缓急精准策划项目,打造广泛覆盖、梯度合理、功能互济的城乡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全市115个乡镇公共充电桩覆盖率100%,5G网络覆盖率100%,冷库设施覆盖率82.5%;设置客货邮村级末端服务点1260个,实现村级客货邮服务全覆盖;大力推广“共有产权房”、房票等政策,创造进城就业机会、满足农民购房需求,让进城的农民进得去、住得下、融得进。
在高位嫁接人才资源方面,南平市实施《深化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探索“南平优质资源+专家优秀成果+营造优越环境”联动机制,不断完善“订单式”需求对接、“菜单式”服务供给模式,选派选认省级科技特派员400人、科特派团队145个,并向规划建设、文化等领域延伸。
与此同时,进一步整合闲置资源资产,探索“常态化党建体检+摸清零散闲置低效资源+搭建‘到南平去、助乡村兴’平台+创建乡村振兴公司和村股份合作社+要素保障”“五合一”模式,创新“乡村资源流转贷”“整村振兴贷”等金融产品,引导各类资本盘活利用闲置零散资源和低效利用资产,推动村集体、村民“双增收”。
截至目前,全市已组建136个乡村振兴公司,带动1625个村村集体增收5044万元、村民就近就业2.64万人,实现村民增收9300万元。
不仅如此,南平市针对农村医疗资源不足,农民看病不易、慢性病缺乏管理等难题,充分利用疫情防控形成网格化体系,探索构建“4+N”全民健康医防融合网格化服务体系,组建服务团队978支,实现全市村(居)全覆盖;针对边远村、“空心村”留守老年人特别是独居老年人普遍存在养老难等现实问题,探索推出乡镇“幸福里”社区“四不离”互助养老模式,让农村老年人实现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愁的在地养老;针对近年来农村务工返乡人员增多,以及低技能大龄劳动者和家庭妇女就业难等问题,及时探索搭建全市企业用工快招共享平台,建立共享用工池和用工需求动态库,推动跨行业、跨区域的企业用工匹配和余缺调剂。
这里有纵横阡陌的稻田、错落有致的民居、靓丽舒适的庭院、干净整洁的巷陌,这里就是把日子过成诗的光泽县鸾凤镇饶坪村。
步入饶坪村,抬头是“画”、入目皆“景”。近年来,鸾凤镇主动融入环带建设,把创建“美丽庭院”作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在饶坪村打造50个“美丽庭院”,组成了美丽乡村的靓丽风景线。
“去年,我们再次对村规民约进行修改,增加了建设美丽庭院、严禁荒废耕地和保护乌君山优美生态林等三条内容,教育引导村民有序行事,自觉遵守、互相监督,进一步实现乡村治理有序有效、乡风民心崇廉向善、乡村振兴稳步推进。”饶坪村党支部书记李源爱说。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其效能关系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也关系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
为此,南平市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创新乡村基层治理理念,激活乡村发展内生活力,提升乡村基层治理效能,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深化“党建体检”。南平市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基础的鲜明导向,深入开展农村“党建体检”,相关做法入选全国组干院创新案例并在全省推广。稳妥有序推进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工作,142个乡镇(街道)均已形成履职事项清单初稿(2.0版),中央编办在建瓯召开片区会议,肯定南平市清单工作基础实、质量高。
——创新基层治理。针对基层治理基础薄弱、力量不足、能力不够等问题,南平市积极探索“山区枫桥”做法,整合资源建立“一中心(综治中心)一平台(涉稳风险隐患信息化平台)一队伍(平安指导员)一载体(吃茶话事)”工作机制,及时收集社情民意、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努力推动“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去年以来,全市共化解矛盾纠纷1.07万件,到市县初信初访数量同比下降50.12%。
——切实为基层减负。南平市聚焦解决突出问题,建立“一评估、一提示、一会商、一整改、一回访”工作机制,有效减轻基层负担。比如,针对基层执法力量薄弱、执法专业能力、执法保障不足以及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问题,探索推行乡镇(街道)片区联合执法工作,推动县级执法力量下沉片区,下沉执法人员比例53%,通过条块力量的整合凝聚执法合力、提升执法质效。
如今,“千万工程”经验在南平市乡村不断被吸收、被丰富,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对标“更高”、聚焦“更好”、锚定“更优”,寻找覆盖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维度的“新坐标”,共同描绘令人心向往之的乡村未来。
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作为农业大市,南平市将用心学习“千万工程”的精髓要义,解锁“千万工程”中的共富密码,打开新时代乡村振兴之“门”,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南平实践中蹚出一条由传统农业大市迈向现代农业强市的蝶变之路。(卢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