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双碳” 目标与海洋强国战略交织的时代浪潮中,浙江海洋大学链启蓝海实践团于2025年6-7月深入舟山群岛,以脚步丈量海岛热土,以调研触摸海洋经济脉搏。实践团通过人物访谈、数据采集、产业调研等多元形式,全景式捕捉 “海洋新质生产力” 赋能绿色发展的实践轨迹 —— 从科技创新重构生产要素,到数字智能驱动产业生态协同,让青春思考在海岛振兴的实践场域中焕发生机,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指导老师以海岛实践特性为基点,为成员们筑牢安全防护网。金年会官方入口针对暑期高温天气,老师特别强调每日出行需错峰开展户外调研,备好防晒装备与防暑药品,确保成员在烈日下调研无虞。并从成果产出与宣讲传播层面为团队细致指引,针对宣讲方面,老师提出分众化策略,还特别叮嘱宣讲要融入可视化图表与互动体验环节,让 “海洋新质生产力” 通过兼具学术严谨性与传播感染力的方式转化为助力舟山绿色发展的实践动能。“安全是实践的底线”,老师的句句提醒如海岛灯塔,为实践团成员探索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征程照亮前行方向,让青春调研在安全护航下深扎海岛热土。
实践团成员相继走进文慧社区、如心社区、春风明月等社区开展调研,通过人物采访和问卷填写了解当地居民对 “海洋新质生产力” 的印象与认知。老年活动中心,陈阿伯指着问卷中 “智慧渔业” 感慨:“现在的渔网能自己报水温咯!但我们老一辈人不太懂那些智能设备,要是能有手把手教的培训班就好了。” 这类反馈印证了调研数据中45岁以上群体仅17%能列举物联网应用场景的现状,也暴露出老年群体对技术落地的迫切需求。
实践团成员深入舟山博物馆、舟山海洋数字图书馆、舟山市文化馆等场馆,依托场馆资源开展海洋新质生产力认知调研与史料挖掘。在舟山博物馆海洋文明史展厅,成员通过扫描展品二维码获取智慧渔业技术演进脉络,发现清代《浙江海运全图》与当代海洋牧场规划图形成有趣互文——古船航海日志中观星定航的传统经验,与展馆内智能渔船导航系统的VR演示形成技术迭代对照。
舟山市文化馆的渔俗非遗展厅成为调研的意外收获点:成员发现渔民号子中潮涨潮落有定规的歌词,与潮汐能发电的原理暗合;而鱼骨雕刻工艺中因材施艺的理念,与智慧渔业精准投喂的技术逻辑相通。
从博物馆的文物史料到数字图书馆的云端数据,从文化馆的非遗技艺到参观者的即时反馈,实践团成员看到的不仅是文物与数据,更是一个民族在海洋上生生不息的创造力,而所谓 “新质”,或许就是让古老智慧在新技术中焕发新生的能力。
实践团成员前往小干岛开展垃圾清理活动,捡拾了散落的塑料瓶、包装袋、泡沫碎片等海岸垃圾,并清理了缠绕在礁石上的废弃渔网。这些渔网不仅影响海滩美观,还可能对海洋生物造成威胁。通过这次活动,大家深刻认识到海洋垃圾污染的严重性,意识到保护海洋需要从日常生活做起,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活动结束后,大家既感到成就,也坚定了践行环保理念的决心。
实践团成员走进环南街道民生综合服务体,以“海洋新质生产力”驱动下舟山绿色经济创新路径研究为主题开展宣讲活动。成员们首先通过图文展板与视频演示,向居民讲解 “海洋新质生产力” 的概念内涵,强调其是以创新科技为引领、推动海洋领域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成果展示环节,团队重点介绍了舟山在数字海洋融合、海上可再生能源开发等领域的实践案例,如智能渔业设备实现养殖效率提升30%的具体数据,以及海岛共富行动中渔民通过数字化技术增收的真实故事。
为增强互动性,实践团设计了手工体验环节。居民们在指导下用贝壳、木质底板等材料制作海洋主题冰箱贴,在动手过程中了解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要性。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受众,团队采用分众化宣讲策略:为老年群体重点讲解政府对海洋产业的扶持政策,如海洋专项基金设立与示范工程建设;向小朋友们展示了海洋生物博物馆的图文资料,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有趣的讲解,激发他们对海洋新兴产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宣讲尾声,成员们发起 “保护海洋生态” 倡议,呼吁居民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参与海滩清洁活动,将理论认知转化为具体行动。金年会官方入口
当舟山的海浪拍打着智能牧场的监测浮标,当渔歌号子与潮汐能发电机的嗡鸣在群岛间共鸣,我们看见 “海洋新质生产力” 正以科技为笔、以生态为墨,在蓝色疆场上绘制未来图景。愿浙海大师生持续深耕海洋科技创新,让每一项专利成果都化作智慧渔业的 “数字渔网”,每一组监测数据都成为蓝碳经济的 “生态账本”,推动海上可再生能源全产业链从试验田走向示范带,让数字文旅产业的虚拟浪潮与海岛共富的现实路径同频共振。
通过参与实地调研、社区走访、环保实践、科普宣讲等活动,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了“海洋新质生产力”在舟山的实际应用与发展现状。他们认识到,从智能渔业到潮汐能利用,技术创新正切实推动着海岛经济的绿色转型。大家深刻感受到,作为青年学子,既需要学习前沿知识,也要脚踏实地地参与环保实践。未来,团队将继续结合专业所长,为海洋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