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全球首个废塑料高值化利用产业项目——广东揭阳东粤化学全球首套20万吨/年混合废塑料深度裂解工业化装置正式宣告试生产成功,将助力揭阳打造成“世界首个废塑料绿色循环产业基地”。该项目不仅是揭阳“延链补链”的关键落子,更是揭阳“一化一海”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迈进的最新注脚。沿着揭阳136.9公里的蜿蜒海岸线,以“绿色石化”与“海洋经济”为双核驱动的“一化一海”产业集群,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重塑着这座滨海城市的产业基因,成为撬动揭阳乃至粤东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揭阳,这座粤东沿海城市,其血脉中奔涌着源远流长的海洋文化,犹如一首激昂的乐章,彰显着勇立潮头的气魄。这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红头船满载潮糖、瓷器扬帆远航南洋的景象,是这片土地海洋贸易传统的生动写照。悠久的海洋文化历史,不仅塑造了揭阳人勇闯敢拼的商业基因,更孕育了其开放包容的胸襟。这份深植于血脉的海洋禀赋与文化基因,为揭阳拥抱现代工业文明奠定了深厚基础。
如今,这份向海而生的禀赋,正转化为承载国家重大产业布局的“黄金水道”。“揭阳拥有直面南海的惠来港域,这里水深港阔,天然具备停泊30万吨级巨轮的深水条件。距离繁忙的国际主航线海里,可以有效降低航运成本。”中国石油广东石化公司码头运行部副经理佟广滢介绍道。
依托这一不可复制的区位与港口优势,揭阳迎来了产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西翼的大南海石化工业区,迎来了总投资超700亿元的中国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作为中国石油一次性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其设计年炼油能力高达2000万吨,年产芳烃260万吨、乙烯120万吨。历经十年耕耘,这座“超级炼厂”于2023年2月打通全流程全面投产,当年即加工原油超千万吨;截至2024年底,累计加工原油超3300万吨,创产值超2000亿元。佟广滢介绍,该项目核心竞争力在于成为“全球唯一劣质重油全加工基地”,专攻高硫、高密度等特性的“六高”劣质重油,实现了“吃粗粮、产精品”的突破,既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也极大提升了资源价值。支撑其高效运转的,是配套的30万吨级原油码头和10万吨级产品码头构成的“海上生命线”。原油码头年通过能力2000万吨,保障了原料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产品码头则成功将航空煤油等高品质产品远销欧洲、新加坡及中国香港,打通了境外市场通道,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
作为从项目选址阶段就深度参与的老石化人,佟广滢见证了这片土地从荒芜滩涂到世界级工业基地的沧桑巨变。“十几年前刚到惠来时,四处尘土飞扬,现在码头的位置在当时还只能看到一片泥泞滩涂。”站在已投运的广东石化产品码头,望着眼前停泊的巨轮,佟广滢感慨道,“那时的我才三十几岁,一晃眼十几年过去,我的孩子已经上了大学,而荆棘遍布的滩涂也建成了能够停靠万吨巨轮的大型产品码头。”
几乎同时,在东翼的惠来临港产业园,另一片“蓝海”也在澎湃涌动。依托惠来海域得天独厚的优质风能资源,国家电投集团携重资锚定海上风电产业。成立于2020年的惠来临港产业园作为揭阳滨海新区“一城两园”及当前揭阳市“一核双区”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的重要组成,正全力打造以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平台等先进制造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电力能源为主体的“海上风电产业基地”,并积极探索“深远海养殖装备和智慧渔业”等新赛道及“风渔结合”“风电+储能”“风电+制氢”等融合新模式。作为关键支撑,国家电投投资建设的前詹通用码头于2025年2月28日正式开港运营。这并非普通码头,而是全国第一个在规划设计阶段纳入海上风电大部件运输要素的深水码头,其内挖式港池转运效率是普通深水码头的三倍以上,大幅提升了巨型风机部件的转运效率,有效降低了开发成本,成为产业链条上的关键枢纽。该码头建设规模包括1个7万吨级、1个3000吨级通用泊位和1个万吨级工作船泊位,预计今年面向全球开放,投产后将显著放大能源基地及港口物流枢纽优势。
一东一西,“一超多强”的石化格局与“龙头引领”的风电全产业链在揭阳沿海遥相呼应,形成了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双擎”。2024年揭阳地区生产总值达2529.70亿元,同比增长3.9%,绿色石化、海洋经济产业引领全市工业投资增长23%,双引擎驱动模式加速形成。主战场惠来县去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4.4%,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县向临港工业新城的华丽转身。
深水良港与广阔腹地的战略价值,被揭阳市委、市政府敏锐捕捉并转化为清晰的发展蓝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的“一化一海”产业集群,正是揭阳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抉择。
聚焦“绿色石化”,揭阳以大南海石化工业区为核心战场。揭阳大南海石化工业区2007年7月经广东省政府批准设立,规划总面积45.6平方公里,以广东石化这一“超级链主”为基石,目标直指构建“从一滴油到一根丝、从一粒料到一张膜”的完整产业链。核心策略是推动广东石化产出的25种主副产品实现“就地消纳、隔墙转化”,最大限度提升附加值。目前,巨正源聚焦醋酸产业链及高端双向拉伸薄膜,伊斯科深耕碳四碳五制新材料,东粤化学则致力于废塑料化学循环利用,这三大“强链主”项目已相继落地,将于今年陆续建成投产。园区发展目光长远,正积极谋划建设“电子化学品特色产业园”和“绿色循环新材料产业基地”,推动产业向更高端、更精细、更绿色的方向跃升,力争用两年时间全市绿色石化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
站在广东石化产品码头远眺惠来县海岸,海洋经济产业动力澎湃。锚定“海洋经济”,规划总面积30平方公里的惠来临港产业园是当之无愧的主阵地,按照“一园多区”发展思路,形成以前詹主园区为核心,金砂工业园区、化工新材料工业区协同发展的三个产业平台。目前入园企业达40家,其中世界500强3家、中国民营500强3家。
依托国家电投海上风电项目的龙头牵引,园区大力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成效斐然。前詹主园区已落户企业27家,投产项目14个。亨通集团成功突破深海柔性海洋软管“卡脖子”技术,智能化生产线已试生产;蓝水公司基地2025年试投产,在手订单超8亿元,创下高效装运纪录;天顺风能专注海工装备与新型海洋牧场建设。短短数年间,风机五大核心部件——主机、叶片、塔筒、钢管桩、海缆,已在园区内实现本地化全链条聚集。
与此同时,产业边界持续拓展:氢能储能、前沿技术稳步推进,冷能利用则依托国家管网粤东LNG项目释放的巨大冷能,发展空分产业和冷链物流,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海洋牧场方面,国家电投揭阳海洋牧场支腿式(桁架式)重型网箱平台是智能化、环保、多功能的深远海渔业养殖平台,一个养殖周期(15-18个月)产量可达1000吨,预计产值1亿元。“海洋经济”产业的目标同样清晰——力争用2年时间总规模达到1000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一化一海”并非各自为政,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借力。石化产业为临港产业园内的新材料工业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原料;海上风电等海洋装备制造对石化产业提供的特种材料需求旺盛;LNG项目产生的冷能又可为石化园区或冷链物流提供支持。这种内在的协同效应,正沿着揭阳的海岸线形成一股强大的产业集聚力,构建起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
重大项目纷至沓来,产业链条快速延伸,背后是揭阳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抓产业、大抓招商、大抓项目”的坚定决心和高效执行力。这片热土正成为企业成长的沃土。
揭阳市将招商引资视为“一把手工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这种高位统筹有效打破了层级壁垒,市、县(市、区)各级力量被充分动员,行政审批“绿色通道”高效运转,“一线办公”“现场驻点、上门服务”成为破解项目落地堵点难点的利器。
正是这种超常规的“保姆式”服务,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揭阳速度”。其中,东粤化学项目实现了“三年工程一年干成”,其全球领先的废塑料深度裂解技术,剑指打造世界级废塑料化学循环基地。广东东粤化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新功在项目推进会上由衷感慨:“我做了那么多的项目,这个项目是有史以来效率最高的一个项目!”这句掷地有声的评价,成为揭阳营商环境优化的最佳注脚。
“来了就是惠来人,惠来办事不求人。”这是进驻惠来临港产业园的外地企业共同的感受。近年来,惠来临港产业园采用“线上+线下”双轨服务模式,依托小程序、专项服务群等线上平台开展云端服务,通过上门对接、现场办公、帮办代办等方式,全面推行容缺后补、绿色通道、一事一议等便利式措施,实行并联审批、容缺办理等机制,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保姆式”贴心服务,打造了“3天发4证、拿地即开工”的“惠来速度”,让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
“在揭阳市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新兴支柱产业的政策支持下,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助企惠企的营商环境和浓厚发展氛围。”亨通集团负责人在其海洋油气输送管道二期项目开工仪式上的这一番话,也成为众多扎根揭阳的外地企业家的共同心声。
近年来,揭阳坚持“重商安商”,全力打造企业家到揭阳“放心投资、开心赚钱”的营商环境。一系列“真金白银降成本,真心实意优服务”的惠企政策相继出台,直击企业痛点。临港产业园管委会、大南海工业区管委会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从摘牌拿地、立项审批,到建设施工、投产运营,乃至配套的码头物流服务——提供着全链条、全要素的服务保障。对于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政府也积极协调,寻求最优解决方案。这股“亲商、重商、安商”的浓厚氛围,已成为吸引大项目、好项目持续涌入的“强磁场”。
“一化一海”的蓬勃发展,其核心动能源于持续的科技创新。在这片热土上,一批“国之重器”和“揭阳智造”正崭露头角,锻造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绿色石化领域,以广东石化项目为龙头,园区创新动能澎湃。广东石化120万吨/年乙烯装置作为国内最大规模国产化标杆,裂解炉热效率高达95%,智能化系统构建的三维数字工厂,国产装备超过90%,成功产出打破国外垄断的高端茂金属聚乙烯(mPE);建设过程中,5000吨起重机成功吊装4606吨抽余液塔,创下亚洲吊装纪录。与此同时,产业链协同创新成效显著:巨正源聚焦醋酸产业链及高端双向拉伸薄膜,其产品填补国内空白;伊斯科深耕碳四碳五资源,打造高性能新材料;东粤化学则以全球领先的废塑料深度裂解技术,为资源循环利用开辟新赛道。
转向海洋经济战场,创新突破同样令人振奋。亨通海洋成功研发并实现量产深海柔性油气输送软管,一举打破国外长达三十年的技术封锁,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订单已排至2026年底。蓝水公司打造的3800吨龙门吊,以全球最大的起重能力彰显了“揭阳制造”的实力。国家电投积极推进的漂浮式风机、海水无淡化制氢等全球前沿技术的中试转化,展现了面向未来的技术储备。而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风渔融合”海洋牧场示范项目,则是集成创新的典范。
硬核创新的背后,是揭阳坚持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日益完善的平台载体,榕江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加快建设步伐。揭阳市积极推广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的创新机制,有效降低了企业的创新门槛,促进了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创新的种子正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夕阳的余晖温柔地洒在繁忙的大南海石化工业区,银白色的炼塔群与远处临港产业园徐徐转动的巨型风机叶轮,在暮色中勾勒出一幅壮丽的产业图景。从昔日以农渔为主的滨海小城,到如今“绿色石化”与“海洋经济”双轮驱动、动能澎湃的产业新城,揭阳用了不到十年光阴,书写了一份向海而兴的崭新答卷。“一化一海”如同两艘装配了强大引擎的产业巨轮,正承载着建设产业强市、和美揭阳的光荣与梦想,在辽阔的南海之滨劈波斩浪,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