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靠“全球定制”解锁“出海密码”的红宝番茄酱,到守卫生态基底的“净水卫士”——“于桥水源地”有机鱼;从千年古镇军粮城谱就的“稻香蟹语”新篇,到“二米葡萄”借“云端带货”铺就甜蜜新销路,再到葛沽萝卜凭“种子芯片”唤醒舌尖乡愁……在天津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一场关于“土特产”的华丽变身正在上演。近年来,我市把农业品牌化建设作为打造现代都市型农业升级版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着力打造高品质的农业“金字招牌”。根据市农业农村委数据,截至目前,“津农精品”市级农业品牌累计培育认定225个品牌;完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制(修)订小站稻精白米、稻麦连作、沙窝萝卜设施栽培和鲜食玉米低温物流保鲜等16项标准;“津农精品”销售额连续两年突破100亿元。由品牌引领、科技赋 能、渠道创新共同推动的产业变革,不仅让老味道焕发新生机,更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乡村的产业旺起来。
位于西青区张家窝镇的天津市红宝番茄制品有限公司,藏着一片“红色世界”。这家企业年出口番茄酱36000吨,创汇约3000万美元,是中国番茄酱出口“排头兵”。为适配各国口味,研发团队按“中东喜甜香、非洲重色泽、欧洲讲天然”定制配方。要问企业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一套严苛的“从土地到餐桌” 密码。企业严控品质,在内蒙古、新疆等地建无污染原料基地,番茄进厂后多道检测。其番茄酱不添加防腐剂,能保存两年,靠高温杀菌与马口铁密封技术锁鲜,像穿了“金钟罩”,畅销全球。
阳光下,蓟州区于桥水库宛如生态画卷。一群特殊的“净水卫士”——鲢鱼、鳙鱼等鱼类穿梭水中,默默守护水质,并成为“老饕”们餐桌上的“有机潮牌”。这里曾面临富营养化隐忧,蓟州区渔阳水利公司系统治理,自2021年起实施“以鱼净水”工程,投放超2000万尾净水鱼苗。鱼儿日夜劳作,有效净化水质,水库水质稳定在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标准。这里产出的6种水产获有机认证,是天津首张水产品有机证书。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有机鱼被送上京津冀百姓餐桌,还开设品鉴中心。如今生态变经济,全链条闭环成型,有机鱼成为富民产业。
天津东丽区军粮城,千年漕运古镇稻香绵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赋予这里独特的种植优势:地处北纬39度的黄金种植带、230天无霜期、180天水稻生长周期与充足光照,共同造就了军粮城稻米的独特品质。过去分散种植效益低,2019年通过宅基地复垦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连成4700余亩丰产田。“稻蟹混养”的生态种养模式,更让种植户们的收益大幅提升。今年,街道与企业合作,达成2300吨稻谷定向收购,拓展线上线下销售。如今,军粮城稻田承载新期待,未来将开辟责任田搞农事体验,并推出钓蟹等项目,让稻田“生金”。
夏末秋初,果香四溢,宝坻区大钟庄镇二米庄村的“二米葡萄”迎来丰收。该村水源丰沛,村民十余年摸索出“二米特色”种植招法,还引进巨玫瑰、夏黑等新品种。然而,过去农户们自己找销路,卖不出去的葡萄就只能等着烂掉。后来,村里探索“党支部+ 合作社 + 农户”模式,借助镇直播孵化基地,打造品牌,整合特色农产品,培育新农人线多户种葡萄,年年售罄,销售从“沿路叫卖”变为“线上+ 线下”模式,铺就乡村振兴路。
当下,津南区佳沃葛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5亩露天试验田里,357个参试萝卜品种正吐露新苗,这是葛沽萝卜适应本地环境的“初试答卷”。葛沽萝卜曾是贡品,以“脆甜赛鸭梨”闻名,但传统品种面临退化等问题。为此,葛沽镇启动“品种革命”,联合多单位推动萝卜新品种开发,并推广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此次试种包含14个本地老品种和许多抗逆性强的杂交新品种。试验田还对接产业链延伸与产学研协同,解决储运难题。今年10月,这批萝卜种子将进行首次筛选,2026年计划选出主推品种,建设千亩基地,让“老味道”焕发新活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