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年会|金年会股份有限公司·jinnian(金字招牌)诚信至上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金年会股份有限公司

155-2924-2867

金年会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 16年专注渔业养殖 | 年产8000吨优质水产品 | 山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服务热线:155-2924-2867
企业动态 分类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布日期:2025-07-08 浏览次数: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是海洋大国,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海洋资源丰富。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新征程上,要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海洋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新动能,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重要支撑。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海洋科技创新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核心要素和重要引擎,必须充分认识其驱动作用,在更高站位上扎实推进。

  实施科技兴海,完善多层次海洋科技创新体系。面向海洋科技发展前沿和海洋经济主战场,夯实海洋创新支撑体系,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高技术高端产业创新发展。强化数字赋能,实现数字金年会官网化海域管理,提高海洋综合管理水平。

  推进海洋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遵循海洋事业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科学编制海洋人才发展规划,促进海洋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高质量发展。支持高校海洋学科和专业建设,集中力量办好涉海高等院校,做强特色优势涉海学科,提高办学质量,增强院校实力。支持科研机构、高校和涉海企业共同建立海洋人才培养培训与实习见习基地,联合培养高端海洋科技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依托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和工程,创建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培育更多海洋科技领军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

  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海洋科技创新。紧密跟踪全球海洋科技前沿动态,聚焦气候变化、海洋酸化、海洋塑料污染等重点难点问题,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引领海洋科技发展方向。优化整合科技资源,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充分研究、掌握和运用国际规则的基础上,提升我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能力。

  科技创新只有应用到生产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应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变海洋优势为经济优势,着力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推进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牢固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发展深海智能养殖渔场,支持沿海省份实施深海装备养殖示范工程,加快发展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等,促进养殖业转型发展。提升水产品加工现代化水平,推进精深加工。实施品牌强渔战略,以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多元方式培育区域特色优势品牌,重视渔业品牌知识产权保护。

  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海洋信息、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等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做大做优做强滨海旅游、航运物流、海洋文化创意等服务业,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提升海洋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实现智能航运调度、精准海洋气象预报、高效海洋资源管理等,推动现代海洋服务业向更高水平、更具竞争力的方向迈进。

  推动数字技术与海洋产业深度融合。抢抓机遇,积极推动海洋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涉海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形成与我国海洋强国建设需求相适应的海洋信息自主获取能力。深入开展海洋大数据技术攻关,整合建设国家层面的海洋大数据资源体系,充分发挥海洋信息的服务效能。加快推进“智慧海洋”工程建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海洋产业深度融合。

  绿色是新质生产力的鲜明特征和内在要求。应着力建设生态海洋、美丽海洋,坚持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推动海洋经济绿色发展。

  控制近岸海域开发强度和规模。建立健全近岸海域资源利用的差别化管理制度体系,推动深远海适度开发,加大海域油气资源勘查开发力度。合理控制近岸海水养殖规模,提高海域空间资源的使用效能。加强对海上风电布局的管理,严格控制岸线、滩涂海上风电建设规模,保护好海岸带生态环境。深入开展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建立海城联动的污染防治机制。

  坚持陆海统筹编制涉海规划。综合评价陆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开发利用适宜性,科学规划陆海功能布局,统筹陆海开发与保护配置,明确岸线生产与生活分工,节约集约用海用地。严格管控围填海,保证陆海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基本稳定,维护海陆生态系统完整性。树立大海洋、大空间、海陆一体的发展思维,实现对海岸带资源配置的统一规划,推进产业布局、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港口规划与海洋功能区划相衔接,引导海洋产业布局优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加强海洋资源环境监测。加快构建海洋资源环境监测“一张网”;强化入海排污口监管,“一口一档”纳入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入海排污口的全过程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建立完善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应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协同作用。一方面,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高效组织科研活动协同攻关,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科技创新合力。另一方面,支持涉海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发挥主导作用,建立产学研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技术标准制定活动,以更好地引领海洋科技创新方向。

  优化海洋科技创新的治理结构。厚植创新发展的土壤,全面提升科技供给能力,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制度的科学性、规范性及相关制度的执行力度。充分尊重各类创新主体的首创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创新文化,营造尊重科学、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

  完善促进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深度融合的成果转化机制。构建专业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整合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为成果供需双方牵线搭桥,提供评估、交易、孵化等一站式服务。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组建海洋科技产业联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与产品研发,按贡献分配利益,形成合作共同体。探索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健全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资金投入机制。优化政府资金投入结构,合理分配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如收益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发展风险投资基金。拓宽社会资本参与渠道,鼓励企业直接投资,建立激励机制,为涉海科技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作者:陈 杰,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