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发起的“农产品流通可持续发展项目”在京发布总结报告。项目自2022年启动以来,围绕中国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的痛点与需求,聚焦生鲜果蔬从产地到市场的减损增效与绿色转型,以标准引导、培训赋能和企业协作为抓手,为构建中国现代农业绿色供应链探索出一条实践路径。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彭建真代表项目执行方致辞表示,连锁企业作为连接城乡、贯通产销的关键桥梁,正日益成为推动绿色农业转型的重要力量。随着“双碳”目标持续推进,行业正面临从效率驱动向责任驱动的深刻转型,而生鲜流通正是其中最具挑战,也最具潜力的关键一环。
彭建真指出,生鲜商品损耗高、链条长、效率低,是制约农业增效与消费升级的瓶颈环节。基于这一共识,协会于三年半前联合合作伙伴发起该项目,搭建起一个由政府支持、行业推动、企业参与、科研支撑的多方协作平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流通路径。
他强调,项目的意义不仅在于完成了几项技术任务,更重要的是促成了跨界协作与行业共识的建立。通过协会与执行伙伴的共同努力,项目有效打通了供需两端、连接了政策与市场,也推动了企业角色从“消费升级的引领者”向“绿色转型的协作者”转变。
“一个更加绿色、高效、可持续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不会一蹴而就。但正因为这项事业如此重要,更值得我们在座每一个人长期投入、久久为功。”彭建真说。
在金年会股份有限公司主题报告环节,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两位专家,分别从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球粮食系统可持续转型的视角,带来了深入、前瞻的分享。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胡向东研究员以“从需求端反推供给改革”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国农业从“吃得好”向“吃得营养健康”转型阶段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他指出,伴随人均GDP增长,中国消费者对高品质、低碳、绿色、安全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强,这对现有供给体系提出更高要求。他提出:“如果我们无法满足国内高质量食品需求,就会引发‘消费外溢’,流通环节正是调节供需结构、引导健康消费的重要关口。”
他强调,应重视果蔬、水产品、乳制品等优质营养食品的供给能力建设,同时加强对食物消费结构的统计和监测,以支撑农业精准转型。他还表示,项目为果蔬生产和流通提出金年会股份有限公司了“流通影响供给、标准倒逼生产”的重要路径,是推动从“吃得饱”到“吃得营养健康”的关键探索。
在项目三方执行机构代表发言环节,项目协调人、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可持续消费推进部主任郭沁华发布了项目核心成果,全面回顾三年半来的探索与积累。据介绍,项目聚焦中小农业经营主体能力建设与果蔬流通体系优化,围绕“标准制定、培训体系开发、周转筐推广”等核心目标,构建起一整套可落地、可评估、可推广的绿色农产品流通路径。项目期内,制定并发布了包括《果蔬类周转筐运营操作规范》在内的多份标准指南;搭建了培训体系,在全国22个省市区开展赋能培训,成功覆盖2000多家以合作社为代表的中小农业经营主体和超过10000名农户,促进了可持续种植理念在生产端的落地与传播;联合基地、流通和零售多方,推广果蔬周转筐进入流通链条,覆盖了60余家零售企业和120余家经销商,还完成了涉及行业操作指南开发、环境效益评估、政策研究等在内的系统工作。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行业创新部主任田芮丰就“标准化果蔬周转筐的推广应用”作专题汇报。他表示,项目启动初期,协会深入调研发现行业在周转筐使用中普遍存在包装成本高、果蔬保护不足、操作流程不统一、丢筐率高等问题。项目从使用指南开发、线上视频课程、企业试点和挂牌机制,到标准制定,系统推进了周转筐的普及,并于2024年升级为行业标准,涵盖载重、尺寸、物流兼容性等关键参数。同时,项目还推动周转筐在地标农产品中的协同应用,联合地方政府探索“以好筐带好品”的推广路径。周转筐虽小,但牵动的是整个供应链的标准化与绿色转型,协会未来也将继续推动其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普及应用。(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杨召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