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年会官方入口金年会官方入口清晨的青岛港,一艘艘渔船带着晨露归港,渔港管理平台的大屏上,实时跳动着船舶轨迹、渔获量、水质数据;即墨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里,传感器静默监测着水体溶解氧变化,AI系统自动调节增氧设备,亩产数据定格在3000斤——这组远超传统养殖10倍的数字,正是崂山区“AI+海洋”战略落地的生动注脚。
近日,《崂山区加快建设海洋强区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发布,将“海洋人工智能”推至区域发展的核心赛道。作为这场变革的深度参与者,青岛励图高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用十余年深耕,从“水质哨兵”到“逍遥智海”大模型,从智慧渔港到产业互联网平台,勾勒出海洋经济新质生产力的“崂山样本”。
我国水产养殖年损失数百亿元,而专业渔医不足百人——这组悬殊的数字,曾是海洋产业的痛点。在黄海之滨的养殖塘边,养殖户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前几年对虾发病,眼睁睁看着一塘虾死去,找遍周边都没人能治。”如今,他只需打开“叮咚渔医”平台上传视频,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就能远程诊断,“去年靠这个平台,至少减少损失5万元。”
这款由励图高科打造的鱼病远程诊断平台,背后是100多种水产病害数据库与AI识别算法的支撑。“我们整合了全国顶尖科研院所的专家资源,让‘渔医不上岸,诊疗零距离’成为现实。”励图高科董事长李海涛介绍。
比“隔空问诊”更具颠覆性的,是“水质哨兵”溶解氧传感器的诞生。“过去进口传感器动辄上万元,养殖户根本用不起。”李海涛回忆,团队联合山仪所攻关多年,突破荧光膜制备的“卡脖子”技术,将成本降至千元级。如今,这款传感器已遍布全国2000多个养殖基地,实时监测的数据通过“逍遥智海”大模型分析,形成精准的换水、投饵建议,让“靠天吃饭”的养殖业有了“数据导航”。
在励图高科自建的即墨养殖基地,这套技术体系的威力得到极致展现:通过“水质哨兵+AI决策+自动执行”的闭环,亩产从传统模式的300斤跃升至3000斤。“我们用三年时间当‘试验田’,就是要让养殖户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李海涛说。
崂山区海洋经济的崛起,从来不是企业的“单打独斗”。2024年,《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头部企业集聚地”等“五地”目标,为企业铺就了发展快车道。
政策红利如何转化为产业动能?在崂山区科技局的档案里,一组数据勾勒出清晰路径:目前全区已落地涉海企业300余家,培育海洋高新技术企业4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30余家,形成从算法研发到硬件制造的完整产业链。而励图高科牵头成立的“青岛市智慧海洋创新联合体”,正是这一生态的核心纽带。
“联合体里有中国海洋大学的科研力量,有浪潮的服务器资源,有镭测创芯的硬件技术,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产学研用’拧成一股绳。”李海涛说道,这种协同效应已结出硕果:联合研发的智慧渔港管理系统,将传统“人盯人”的监管模式升级为“数据管人”,实现渔船进出港、渔获交易、安全监管的全流程数字化。
崂山区“一山一带一廊三城”的空间布局,更让企业找到了精准的发力点。“我们聚焦六大海洋产业中的电子信息赛道,把智慧渔港、智慧渔业解决方案嵌入‘三城’建设。”李海涛举例,在青岛西海岸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其打造的信息化管控平台已接入500余艘渔船数据,成为全国渔港数字化改造的范本。
当浪潮、海康等科技巨头纷纷布局海洋领域,励图高科的突围之道显得格外清晰——“别人做广度,我们做深度。”李海涛的这句话,体现在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细节里。
相较于综合科技企业的“全产业链布局”,励图高科选择扎根海洋垂直领域。其iSEAPLAT智慧海洋产业互联网平台,作为全国海洋行业唯一的国家级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上游连接饲料、设备供应商,中游服务养殖企业,下游对接电商与批发市场。“仅饵料集采一项,每年就能为合作园区节省成本7-10亿元。”李海涛透露,平台还引入银行、保险机构,为养殖户提供基于数据的信贷支持,破解“融资难”痛点。
这种“深耕”更体现在“知行合一”的实践中。在即墨养殖基地,技术团队每天记录对虾生长数据,将养殖难题转化为算法优化的方向。“比如虾壳变软的问题,传统经验认为是缺钙,但数据告诉我们,水温波动的影响更大。”这种从实践中提炼的技术洞察,让其解决方案比通用型科技产品更“懂海洋”。
与此同时,企业并不排斥开放合作。与浪潮成立合资公司、与大华联合研发海洋专用AI摄像头、与海洋四所共建中国-东盟海洋产业互联网平台……李海涛说:“我们和头部企业不是竞争关系,而是用我们的垂直能力填补他们的行业空白。”这句话,也道出了崂山海洋产业生态的共赢逻辑。
泰国湾的养殖区里,“水质哨兵”正监测着罗非鱼生长环境;越南胡志明市的渔港中,智慧管理系统实时更新船舶动态——这是励图高科国际化布局的缩影。“广西的两个子公司,就是我们面向东盟的桥头堡。”李海涛表示,依托青岛的海洋区位优势,企业已与东盟五国建立合作,将“崂山经验”复制到更广阔的海域。
这种“出海”并非简单的技术输出,而是基于本地化需求的定制化服务。针对东南亚高温高盐的海水环境,团队改良了传感器的防腐性能;结合当地小规模养殖模式,简化了AI系统的操作界面。“在马来西亚,我们的方案让养殖户亩产提升50%,当地农业部门主动找上门来谈合作。”李海涛说。
国际化的背后,是技术制高点的争夺。目前,励图高科正从智慧海洋的“第二阶段”(数据驱动的企业服务)向“第三阶段”(全产业链赋能)跨越。“未来三年,iSEAPLAT平台将成为核心增长极,我们要打通产业链冗余环节,让海洋经济实现‘自给自足’的良性循环。”李海涛眼中的蓝图清晰可见:“未来三到五年,我们将进一步聚焦海洋领域,在不断积累数据、优化算法、扩展服务范围和服务场景的同时,聚焦几个重点行业,把它做精、做深、做专、做透,冲击国家级的双跨平台。”
站在崂山之巅远眺,这里诞生的不仅是一个个技术产品,更是一种“科技赋能传统产业”的方法论——以政策为帆,以技术为桨,以生态为海,让古老的海洋经济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崂山区要做的,不是复制别人的路,而是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海洋经济转型,提供一个可借鉴、可推广的“崂山答案”。